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 | 会员中心 | 我要投稿 淮安站长网 (https://www.0517zz.cn/)- 运营、云管理、经验、智能边缘、云硬盘!
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业界 > 正文

用 5G 仰望天空

发布时间:2021-02-06 15:52:11 所属栏目:业界 来源:互联网
导读:因此,智能可以看成是,熵增驱动演化的结果,而熵增就可以看成是,演化压力的压力,或说是宇宙演化的终极压力。 最后,更抽象地看智能只是能量流动中的一种模式,更简单地看智能只是趋利避害中的一种模式(本能与智能是两种模式),更一般地看智能就是获得可选

因此,智能可以看成是,熵增驱动演化的结果,而熵增就可以看成是,演化压力的压力,或说是宇宙演化的终极“压力”。

最后,更抽象地看——智能只是能量流动中的一种模式,更简单地看——智能只是趋利避害中的一种模式(本能与智能是两种模式),更一般地看——智能就是获得可选择性的能力。

不同的视角

人工智能,虽然来源于对人类智能的模拟,但如果模拟到了演化算法,它就会有自己的发展,并且开还会反作用于人类智能本身,比如从机器学习的有效算法,去反思人类学习的神经模式。

事实上,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智能竞赛,可以倒逼我们找到自身智能奥秘的底层逻辑,因为越高级复杂的智能,其演化路径就越是狭窄的,就像人类眼睛与章鱼眼睛,是独立演化出的两种相似结构,所以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,在智能演化的道路上,最终也可能会“殊途同归”。

那么,从这个角度来看,人工智能目前还不及人类智能的事情,一方面是它的智能演化才刚刚开始,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人类还不够了解自己,还无法提供人工智能加速演化的关键技术。

然而,如果仅从复杂结构的连接性、动态性、随机性来标度智能,我们会发现整个互联网就像一个人脑。

其中,互联的计算网络就像是人脑的神经网络,连入网络的每台计算设备,就像是一个神经元细胞——不,其实是每个使用设备的人,才是一个神经元细胞——每个人都在贡献着数据与结构,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和关系,以及数据交互的动态性和自由意志的随机性,就构成了一个“类脑”的复杂结构。

这样,整个互联网会演化出自己的智能吗?

同理类似,一个超大规模的城市,通过其不断变化又极其繁复的交通网络与基础设施,将其中数以千万的“人类神经元”连接在了一起,从而构成了一个“类脑”的复杂结构。

这样,整个城市会演化出自己的智能吗?

答案是否定的,即互联网与城市都无法产生智能,其关键原因有两点:

  • 其一,人类自身的演化,限制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——150定律(即邓巴数)表明,人类拥有稳定的社交网络人数大约是150人——而在人脑神经网络中,一个神经元与其它神经元的连接数,平均是7000~10000个。
  • 其二,人脑神经元总数大约有860亿个,而全球人类总数大约只有70多亿。

可见,用“人类神经元”去构建一个“类脑结构”,不考虑别的,仅在标度上就有数量级的差距,而量变显然决定了结构的质变与涌现。

由此看来,智能不仅在于结构和能量,还在于规模和尺度,也就是关乎于时间和空间——规模取决于结构的存在时间,尺度取决于结构的活动空间。

总结

生命是化学的一种形式,智能是生命的一种形式(生命可以没有智能),而智能也是生命了解其自身的一种形式。

但有智能并不一定就有意识,按照智能的定义(耗能、推理、预测、可选择性),人工智能已经拥有了智能,但它还不具有意识。
 

类比来看,局部有序就是——人,耗能系统就是——人脑,相关系统就是——生存环境,保持对称性就是——智能,可选择性就是——智能效用,局部受益就是——趋利避害,合起来就是——人脑通过智能获得趋利避害,以让人越来越善于消耗能量,从而顺应宇宙熵增的演化。

而对称性破缺产生有序,就是使用智能的过程,也就是行使可选择性的过程,具体如下:

在智能选择之后,系统就会进入不对称模式,此时继续向系统注入能量,系统内部就会开始结构的排列组合和远近连接,并以内部协调的方式产生新结构,从而形成更大的对称性,拥有更大的可选择性,同时也需要更多的能量,才能维持在这个状态,而这个状态就是更强大的智能——或说可以表现出更强大的智能。

这里,新结构就是——产生有序,系统则是指——耗能系统。

类比来看,使用智能可以使人脑产生新结构,而人脑的可塑性可以协调新结构,使得人脑结构具有更大的对称性,这相当于人脑神经网络拥有更多的(最短)路径可选择性,这即是增强了人类智能,而更强的智能,(通过注入能量)又可以使相关系统具有更大的对称性,即从生存环境中获得更多的可选择性,这即是趋利避害的演化最优解。

(编辑:淮安站长网)

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

推荐文章
    热点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