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3年“大闹一场”后终将归零
再次,二轮车的产品特点、目标受众决定了其商业想象空间存在局限。局限不仅体现在车辆客单价低,还体现于软件付费、车联网等新兴商业模式可产生的价值较低。这也意味着智能化这一对汽车有着革命性意义的技术,对二轮车来说价值打了折扣。 上述几点决定了小牛等新兴品牌,在二轮电动车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足。雅迪、爱玛依靠传统品牌优势、经销商网络,以及不逊色的产品能力,依旧稳坐市场龙头。 但是,无论是雅迪这一传统龙头,还是小牛这一后起之秀,都面临着二轮电动车行业一些共通问题。 一是低端向高端的突破存在困难。高端化是头部电动车企业近几年的共同口号,但是从小牛的实践中可以发现,即便品牌花费了大力气打造高端、年轻、时尚的标签,消费者也对其低价的 G0 系列抱有更大热情。 从消费者层面来看,下沉市场仍然是消费电动车的主力市场,包括共享电动车品牌,也是将区县、三四线城市当作主战场。在一二线城市,电动车仍然没有大的突破。囿于低端市场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电动车行业的市场价值与想象空间。 其次,电动车行业普遍毛利率、净利率水平低下。作为龙头企业的雅迪,2020 上半年其毛利率、净利率分别为 18.2%、5.1%。
导致盈利能力较弱的主要原因,一是制造成本,二是营销费用。由于各个品牌的产品不存在大的差异化壁垒,导致品牌们纷纷在营销上砸下重金,来建立品牌认知,吸引消费者。2009 年时,爱玛就以高价签下周杰伦为其代言,雅迪去年还砸下重金签下《速度与激情》主演范·迪赛尔。 虽然同属于电动出行领域,但实质上,二轮电动车与电动汽车行业有着极大差别。 首先是进入门槛。电动汽车是公认的吞金怪兽,蔚来创始人李斌曾公开称,没有 200 亿元不要造车。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也曾感叹:“以前看别人做车觉得 100 亿太夸张了,现在自己跳进去才知道,200 亿都不够花。” 相比之下,二轮电动车企业的花费则要小太多。小牛作为明星电动车企业,其上市前总共经历四轮融资,都在数千万美元级别,与电动汽车动辄上亿美元的融资额来说规模大大缩小。根据最新财报,截至九月底,小牛持有的非流动资产仅为 2.8 亿元,轻资产的特点也决定了二轮电动车企业入场成本较低。 其次,在技术上,二轮电动车的制造壁垒较低。 二轮电动车企业一直具有重营销、轻研发的特点,其生产工艺远不如汽车复杂,在上游供应链上也未形成某个品牌独有的护城河,各个品牌之间的车辆制造工艺并没有大的差距。小牛采用的新潮造型、电动车 APP、智能传感等创新功能,也极容易被模仿、抄袭。 门槛低、壁垒小,是电动车行业一直以来市场相对混乱、参与者众多、品质良莠不齐的原因。随着新国标出台,提高了电动车的技术标准,一定程度上淘汰了一批杂牌厂商,但依然有大量有实力、有资金的玩家可以轻松入局。
小牛采用的锂电池最初是其独特的技术优势。不过,随着新国标出台,以及宁德时代等头部动力电池厂商纷纷切入二轮市场,与雅迪等传统制造商牵手,新兴品牌在锂电池上的优势也逐渐被削弱。 前几天,一篇名为《互联网巨头正在夺走卖菜商贩的生计》的文章引发了热议。 这一年,“社区团购买菜”的模式开始流行起来,并迅速由小区业主们自发组织的拼团行为,演变为互联网巨头入场后的混战。互联网巨头们又开始了几十亿补贴往里砸的价格战,在明显的价格差面前,诸如低至 0.49 元/斤的土豆、5.99 元/20 个的鸡蛋,很难不让人心动。 这些年来,新零售、互联网+、私域流量……各种互联网新词汇层出不穷。 咖啡、共享单车、打车……我们也早已见多了互联网巨头们蜂拥进入一个“新赛道”,厮杀一番,成为行业的垄断巨头,或是留下一地鸡毛,甚至可能一夜之间这种生态系统就被淘汰了。大家都带着一种焦虑感,拼命想要抓住一个“风口”,不想被时代所抛下。 书店、花店、咖啡店,前几年,我们眼睁睁看着许多实体经济一点点消亡。直到巨头们把触手伸到了买菜行业,或许是因为它涉及到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具体生活,又涉及到那么多农民、辛勤劳动的菜贩,还包括着我们的父辈,才让矛盾变得尖锐了起来。 社区团购买菜一时“薅羊毛”固然很爽,但我们熟悉的剧情,却往往是形成固定用户习惯后的大数据杀熟,甚至垄断抬价。 (编辑:淮安站长网) 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 |